芫花全面解析
一、别名
南芫花、芫花条、药鱼草、莞花、头痛花、闷头花、老鼠花、癞头花、金腰带、浮胀草(根皮),部分地区称“野菊花”。
二、入药部位
瑞香科植物芫花(Daphne genkwa)的干燥花蕾,其根白皮(二层皮)亦供药用,主产安徽、江苏等地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温,味辛、苦;有毒。归肺、脾、肾经,兼入大肠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- 核心功效:泻水逐饮、祛痰止咳、杀虫疗疮、解毒消肿。
- 主治病症:水肿胀满、胸腹积水、痰饮积聚、气逆咳喘、二便不利;外治疥癣秃疮、痈肿冻疮、虫积腹痛。
五、相关配伍
- 十枣汤:与甘遂、大戟、大枣配伍,治胸胁积水、咳喘头痛(《伤寒论》)。
- 芫花丸:配牵牛子、大黄,增强逐水通便之力,用于腹满水肿。
- 单方应用:与大枣煎服治痰饮咳喘;鲜品捣敷治疥癣顽疮。
- 禁忌配伍:忌与甘草同用(十八反),避免毒性叠加。
六、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1.5-3g;丸散0.6-0.9g/次,每日1次。
- 外用: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。
- 炮制减毒:醋炙(每100kg用米醋30kg)或醋煮,降低毒性及刺激性。
七、使用禁忌
- 禁用人群:孕妇、体虚者、溃疡病患者、过敏体质者。
- 慎用情况:月经期女性、阴虚火旺者;过量可致剧烈腹泻、腹痛甚至脱水。
- 注意事项:避免与辛辣油腻食物同服;外用防接触眼黏膜。
八、炮制方法
生芫花:去杂质后干燥,多外用。
醋芫花:净花蕾加米醋拌匀,文火炒至微干,降低毒性及胃肠刺激。
历史炮制:汉代“熬制”、唐代“炒制”、宋代“醋炒/酒炒”,现代以醋炙为主。
九、鉴别方法
性状:花蕾棒槌状,表面淡紫/灰绿,密被短柔毛,裂片4裂;气微,味辛辣。
显微:花粉粒类球形(23-45μm),表面网状雕纹;非腺毛单细胞,壁厚具疣状突起。
色谱:薄层色谱显与芫花素对照品相同荧光斑点;HPLC含量测定芫花素≥0.20%。
十、贮藏方法
置于阴凉干燥处,避光、防潮、防虫蛀;分批储存,标注批次避免混淆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芫花素、羟基芫花素、芹菜素、黄酮类、萜类及刺激性油状物。
药理作用:利尿、抗炎、抗肿瘤、杀虫;醋制后挥发油含量降低,毒性减弱。
毒性研究:生品毒性较强,炮制(如醋炙)可降低芫花酯甲含量,减少刺激性。
十二、总结
芫花为峻下逐水要药,善治水饮内停之证,但毒性显著,需严格遵医嘱使用。其炮制减毒是关键,配伍需避甘草,孕妇及体虚者禁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化学成分多样,药理作用广泛,但需注意剂量控制及个体差异,确保安全有效应用。
十三、附图
药材

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治的依据。
就医请及时到正规医院,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