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夜交藤又称首乌藤、何首乌藤、交藤、赤葛藤、棋藤、叶钩藤等,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藤茎,因与何首乌同源且功效相近,常被称为“首乌藤”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其“藤茎夜间相交”的特性,故得名“交藤”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以何首乌的藤茎或带叶藤茎入药,经炮制后使用。采收后需去除杂质、洗净、切段干燥,保留其养心安神、祛风通络的药性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微温,味甘、微苦;归肝、心、肾经。具有养心安神、祛风通络之效,直入三经调理气血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养心安神、祛风通络、降血脂、抗炎抗氧化。

  • 主治病症

    • 心神不宁:失眠多梦、头晕目眩、虚烦不眠;

    • 风湿痹痛:关节不利、手足不遂、风湿性关节炎;

    • 皮肤疾病:皮肤瘙痒、疮疡肿毒;

    • 现代应用:高血脂、动脉粥样硬化、焦虑症、慢性疲劳综合征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养心安神:配酸枣仁、柏子仁、合欢皮、生地黄、珍珠母,治阴血不足之失眠;

  • 祛风通络:配当归、川芎、独活、桑寄生、威灵仙,治风湿痹痛、肢体麻木;

  • 抗焦虑抑郁:与柴胡、郁金、远志同用,增强疏肝解郁之效;

  • 皮肤瘙痒:配地肤子、白鲜皮、防风,外洗或内服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9-15g,或入丸散;单独使用剂量10-30g,需根据体质调整;

  • 外用: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;

  • 药膳:与红枣、枸杞炖煮,辅助安神;忌与茶、萝卜同服,避免降低药效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孕妇、哺乳期女性、低血压患者、过敏体质者;

  • 药物相互作用:忌与藜芦同用,避免增强镇静剂/抗抑郁药效果;

  • 不良反应:过量可能致食欲下降、恶心、腹泻、头晕;长期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;

  • 特殊注意:湿痰内盛、大便溏泄者慎用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生用:洗净切段干燥,保留原始药性;

  • 醋炙:增强活血通络作用,用于风湿痹痛;

  • 酒炙:提升安神效果,用于失眠多梦;

  • 清炒:缓和药性,减少刺激性。

九、鉴别方法

  • 性状鉴别:藤茎长圆柱形,表面棕红/棕褐色,具纵皱纹、皮孔及分枝痕;质脆易折断,断面皮部棕红、木部淡黄、髓部白色疏松;

  • 显微鉴别:横切面可见导管、木纤维及淀粉粒;

  • 理化鉴别:薄层色谱可检出蒽醌类、黄酮类成分。

十、贮藏条件

置干燥通风处,防潮防蛀,避免与异味物品同储,定期检查防霉变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蒽醌类(如大黄素)、黄酮类、多糖、挥发油、微量元素(钙、镁、锌);

  • 药理作用

    • 镇静催眠:调节中枢神经系统,改善睡眠质量;

    • 抗炎抗氧化:抑制炎症因子释放,清除自由基;

    • 降血脂:降低总胆固醇、甘油三酯,抗动脉粥样硬化;

    • 抗肿瘤:诱导癌细胞凋亡,抑制肿瘤生长;

  • 临床应用:治疗失眠症、焦虑症、风湿性关节炎、高血脂症,联合西药增强疗效。

十二、总结

夜交藤作为传统安神通络药,临床应用广泛,其养心安神、祛风通络的功效显著,适用于心神不宁、风湿痹痛等多种病症。现代研究证实其降血脂、抗炎、抗肿瘤等多重药理作用,扩展了应用范围。使用时需严格掌握剂量与禁忌,避免与藜芦同用,孕妇及低血压患者慎用。炮制方法(生用、醋炙、酒炙)可针对性增强疗效,需遵医嘱选择。综合传统经验与现代研究,夜交藤在安全用药前提下,是调理心身健康的优选中药之一。

十三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夜交藤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夜交藤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