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天鼠屎、鼠法、石肝、黑砂星、檐老鼠屎、蝙蝠粪、夜明砂石等,古称“大鼠屎”。
二、入药部位
蝙蝠科动物(如蝙蝠、大管鼻蝠、普通伏翼、大耳蝠、华南大棕蝠)及蹄蝠科、菊头蝠科动物的干燥粪便,全年可采,以夏季为佳,需筛除杂质后晒干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寒,味辛、咸,归肝经(部分文献提及归肝、肾经)。主清肝火,散瘀血,明目退翳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清肝明目、散瘀消积、解毒消肿、止咳平喘、清肺化痰。
主治病症:
眼科疾病:目赤肿痛、白睛溢血、夜盲症、青盲、角膜云翳、内外翳障。
消化系统:小儿疳积、食滞腹胀、瘰疬、痈肿疮毒。
呼吸系统:咳喘、痰多、肺热咳嗽。
其他:跌打损伤、疟疾、乳痈、肠痈。
五、相关配伍
明目:与决明子、菊花、草决明、谷精草、密蒙花、枸杞子同用,如“石斛夜光丸”。
夜盲症:配伍鸡肝或猪肝,煮汤食用(如夜明砂10g+鸡肝1具)。
疳积:与鸡内金、山楂研末冲服。
翳障:与白菊花、决明子、猪胆同用,或调膏外敷太阳穴。
咳喘:配伍黄芩、杏仁,或入“明目地黄丸”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10g(布包煎,防砂粒沉底);研末1-3g,温水或黄酒送服。
外用:研末调涂患处,或制成膏剂、丸散(如“明目地黄丸”)。
药膳:与猪肝、枸杞炖汤,每周≤2次,夜明砂≤5g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脾胃虚寒者、阴虚火旺者、目疾无瘀滞者、产妇。
慎用情况: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;忌与寒凉药材(如白薇、白蔹)同用;避免辛辣油腻饮食。
不良反应:可能引起胃肠不适、腹泻,过敏体质者需皮试。
八、炮制方法
传统炮制:微炒、糯米炒、制炭、醋制、酒制。宋代已有“微炒”“糯米炒黄”法,明代增酒洗、醋炒。
现代规范:文火微炒至黄褐色,消毒矫味,便于服用。需筛去杂质,置干燥处。
九、鉴别方法
性状:长椭圆形颗粒(长5-7mm,直径2mm),表面粗糙,棕褐或灰褐色,放大镜下可见昆虫头、眼及翅膜碎片。
理化鉴别:薄层色谱法检测胆固醇等成分(如甲醇提取液与对照药材显相同斑点)。
检查:水分≤12%(《中国药典》2020版)。
十、贮藏方法
置干燥通风处,防霉变虫蛀,避免潮湿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成分分析:含胆固醇、胆碱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(如铁、锌)、维生素A衍生物。
药理作用:抗炎、抗菌、抗氧化、改善微循环、抑制血小板聚集。动物实验显示对急性结膜炎、沙眼有辅助治疗作用。
临床研究:用于治疗小儿夜盲症、角膜病变、消化功能紊乱,但需结合辨证施治,避免盲目使用。
十二、总结
夜明砂作为传统明目药,以蝙蝠粪便入药,主清肝火、散瘀血,适用于肝热目疾及疳积等症。现代研究支持其抗炎、抗菌及微循环改善作用,但需注意禁忌人群及规范炮制。使用时需遵循中医辨证,避免自行配伍,孕妇及体虚者慎用。贮藏需防潮防蛀,确保药材质量。临床应用应结合现代药理研究,科学配伍,以发挥最佳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