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野黄菊、山边半枝香、洒金花、朝天一柱香、土细辛、黄花细辛、黄花一枝香、见血飞、叶柴胡、金边菊、柳枝黄、加拿大一枝黄花等。
二、入药部位
菊科植物一枝黄花的干燥全草(茎、叶、花),部分文献提及根部亦可入药,以秋季花果期采收为佳,需除去杂质后晒干或炮制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寒,味苦、辛,归肺、肝经。主清热解毒、疏散风热,适用于热毒证及风热外感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、抗菌消炎、提高免疫力。
主治病症:
热毒病症:咽喉肿痛、疮疡肿毒、肺热咳嗽、肺结核咯血、中暑吐泻、黄疸。
外科疾病: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、皮肤炎症。
感染性疾病:细菌性感染(如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链球菌感染)、风热感冒。
其他:提高机体免疫力,辅助治疗肿瘤及免疫调节。
五、相关配伍
清热解毒:与金银花、连翘同用,治热毒壅盛之痈肿;配蝉蜕,疏风清热,息风定痉,治小儿惊风。
利咽散结:与牛蒡子、玄参配伍,治风热咽痛;配黄芩,和解少阳,治寒热往来。
止咳平喘:与山药、百合合用,补益脾肺,止咳定喘;配茵陈蒿,清热利湿退黄,治湿热黄疸。
跌打损伤:与乳香、没药研末外敷,消肿止痛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9-15g,或研末冲服;鲜品可捣汁饮用。
外用:适量研末调敷患处,或煎水洗患处。
炮制:除去杂质,洗净切段,干燥后使用;根需切薄片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孕妇禁用(寒性致子宫收缩风险)、脾胃虚寒者慎用(加重腹泻、腹胀)、过敏体质者需皮试。
慎用情况: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;避免与寒凉药物(如黄连)同用;忌辛辣油腻饮食。
不良反应:可能引起胃肠不适、过敏反应,过量可导致肝损伤。
八、炮制方法
传统炮制:除去杂质,抢水洗净,切段或切片,干燥;根需润软后切薄片。
现代规范:采用薄层色谱法检测芦丁等成分,确保有效成分含量(如无水芦丁≥0.10%),符合《中国药典》标准。
九、鉴别方法
性状:茎圆柱形,表面黄绿或灰棕色,有棱线;叶卵形或披针形,皱缩;头状花序黄色,瘦果细小,冠毛黄白色。
显微鉴别:叶表面可见非腺毛(3-7细胞组成,壁厚),气孔不定式。
理化鉴别:薄层色谱法显示与芦丁对照品相同荧光斑点;浸出物≥17%,水分≤13%。
十、贮藏方法
置干燥通风处,防潮防蛀,避免高温高湿环境,定期检查霉变情况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成分分析:含挥发油、黄酮类(芦丁、槲皮素)、有机酸、甾醇、多糖等。
药理作用:抗炎、抗菌(如金黄色葡萄球菌)、抗氧化、增强免疫力、抑制血小板聚集、改善微循环。
临床应用:治疗呼吸道感染、皮肤炎症、消化系统疾病,辅助抗肿瘤,但需结合辨证施治。
十二、总结
一枝黄花作为传统清热解毒药,以全草入药,性寒味苦辛,归肺肝经,主清热散结、疏风解毒,适用于热毒证及风热外感。现代研究支持其抗炎、抗菌及免疫调节作用,但需注意禁忌人群及合理使用。炮制后更易煎出有效成分,贮藏需防潮防蛀。临床应用应结合现代药理研究,科学配伍,避免盲目使用,确保安全有效。孕妇、脾胃虚寒者及过敏体质者需谨慎,长期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。
十三、附图
原态

